重庆服装批发市场发展前景的思考 |
 |
[2007/2/26 12:38:55]
|
重庆服装批发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运行,其市场经济的成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初衷。多年的磨合和洗礼,造就了千百万企业家、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批发市场不断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也存在着变幻无常的市场风险。有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对奋进在市场中的巾帼英雄和豪杰男儿最真实的写照。 在如今的众多市场中,批发市场从开始的小区域逐步发展到跨省市场,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市场,甚至跨国界市场的兴起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北京百荣商城,沈阳五爱市场,广州白马市场,其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区域、省市、国界了。 然而,作为全国工业品十大批发市场之一的朝天门市场,面对市场发展现状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如今,随着交通枢纽的便捷,物流配送的发展,市场的成熟和竞争加剧,朝天门市场的辐射范围已经基本固定。重庆的区县及周边地区,形成了区域性市场。由于边远地区与一级市场的直接交易,影响到销售网络的发展稳定,零售商场的商品打折、返卷更是使得市场零售额下降。06年无秋天,旺季中出现的淡季是市场向我们擂响了警钟。市场在变化,我们怎么办?这是摆在市场经营者面前的课题,我这里讲的经营者是指办场单位和经营户。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二者往往被认为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一种片面理解,因为实际上二者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共同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 树立朝天门大市场观念,继续稳定发展市场,不断扩张销售网络,发挥朝天门市场优势,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朝天门市场中的经营门类中,隐藏了一股巨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发展潜力,在人们普遍追求品牌的今天,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这就是重庆的地产服装,俗称加工货。这个产业它伴随市场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重庆渝派服装在北京服博会亮相引起业界轰动,如今重庆造服装远销全国,但遗憾的是没有能亮出重庆品牌。在著名的号称全国性大市场中,支柱产业是服装加工。在加工大户中,重庆人占了40%以上,按地域划分占有优势,也就是说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服装中,有相当大部分都是出自重庆人之手。现在重庆每天发往沿海地区的服装有1000多包,而部分服装又会转流回重庆市场。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原材料发展滞后,市场所需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潮流的面料生产基本与重庆无缘。目前在重庆各纺织工业园区有织布厂近1000家,拥有织布机4万多台主要生产坯布,成品坯布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印染后返销全国各地包括供给重庆服装生产和转口贸易,主要用于时装面料和床上用品。二是政策扶持不到位。重庆地产服装的政策扶持讲了若干年,但大多数雷声大雨点小。近几年前搞了些服装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多数分散或规模不大。政府相关部门扶持这个完全具备生长条件的行业的力度不够,发展规划落实不到位。政策、资金、税收、技术诸多方面的支持与发达地区有差距。此外,重庆部分大商场对服装地产品的限制,一些商场对服装地产品只准进入区县市场。 重庆人从事事业的热情高,在困难的环境下,重庆人还是那样执着和勇往直前,在短短的三五年中异军突起。他们做到这一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精湛的加工技术和精明的经营能力。社科院李勇所长一针见血指出:市场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目前朝天门市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物流渠道,销售网络。重庆已形成全国性服装加工批发基地的实力,在资金、技术、信息,人员、物流、管理等方面已经日趋雄厚和成熟。发挥重庆服装加工整体优势,打造重庆品牌,大力发展加盟商,朝天门市场将迎接渝商发财的春天。 |
来源: 徐良智 [2007/2/26 12:38: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