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h,Internet! |
|
[2011/6/17 15:42:34]
|
这是个伟大的时代!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启动,科技发展的车轮越滚越快,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列车加速向前。各种创新发明层出不穷,科技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应用也越来越广,机械化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产能几何式增长;高精度技术使工艺水平突破人类手工极限,让人叹为观止;核能的出现让我们惊恐于它超强杀伤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在民用领域应用的巨大潜能;太空航天技术让人类第一次从另一个视角完整的看到我们熟悉的地球,从此人类对突破现有生存空间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无限渴望和热情……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最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加速变化,它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魔法世界,“噗”的一声,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们开始习惯于对未来进行遐想和期待,幻想一觉醒来,推开窗户,外面已是全新的世界。伟大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革命,就是革你命? 1764年,英国兰开郡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从意外踢翻妻子的纺纱机获得灵感,发明了以女儿名字命名的“珍妮机”。机器发明之初,那些没有使用“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而且棉纱又卖不出好价钱。日子久了,他们的怒气爆发,砸了哈格里夫斯夫妇的珍妮机,烧了他们的房子,甚至把他们赶出了兰开郡。然而愤怒和恐惧也无法阻止旧式纺车被新纺织机械取代的必然;1836年,画家莫尔斯发明了通过电流通断形成编码传递信息的“莫尔斯电码”,当时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想象不到存在了几千年的驿送、信鸽、以及烽烟等通讯方式会被一种叫做“电报”的即时通信手段取代。电报作为第一种电信网络,是第一种消除古老的时空物理限制的技术,是人们用来传递重要信息的手段——可谓又快又准。从宣布世界大战开战到重归和平的消息,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一个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电报都在人们传递消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媒体报道说,在过去,只要看到送电报的邮差,人们都会激动得心跳加速。然而2006年新年伊始,在电报诞生160余年后,“莫尔斯电码”的滴滴声戛然而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意味着至少一种老技术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新技术研发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老技术的“使用瓶颈”。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科技革命产生的“新技术”确实可以革“旧技术”的命,特别是对于一项并不是基于“技术改良”为研发目的,而是建立在一片全新技术架构之上的“新技术”,其应用领域的“无参照性”,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它应用前景的无限想象。互联网(Internet)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逻辑下,以“革命者”的形象出现在上世纪末的国人面前,然而当一群革命者不断高呼革命口号汇聚在一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突然发现他们并不知道该革谁的命,也不知道革命到底要干些什么。当时以“瀛海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互联网探路者,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困惑,他们知道“互联网”这东西很有用,却又不知道究竟该怎么用。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互联网到底怎么挣钱?然而作为先行者的“瀛海威”显然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走向了歧途,试图以一己之力掀起互联网普及的浪潮,再通过收费信息服务获得利润回报,后面的事实是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像他们设想的那样迅速到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计算机硬件价格及上网费用的高昂设立了第一道门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及计算机知识师资缺口大,导致大众计算机基础薄弱,这是第二道门槛,此外当时的国内互联网平台定位雷同、功能单一、模式固化,国民也面临类似的困惑:互联网肯定很有用,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关于“瀛海威”的衰败在网上有很多分析论述(这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除了资源组合、人事制度、资本结构等企业共性问题外,最大的败笔是商业模式的设计,其设定的规则几乎处处与“免费”、“自由”、“互动”等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客观的说“瀛海威”缺乏对市场的系统性研究,不懂得企业必须千方百计的满足市场,其行为充满矛盾性,一方面千方百计启蒙中国公民的网络意识,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收费、使用与互联网TCP/IP不同的通信规程(上网必须用其专用软件)、主观提供市场产品(不考虑市场需求),在错过由ISP向ICP转型的最佳时机后,“瀛海威”气数已尽,可以说从“瀛海威”把一种启蒙者的错觉当成了一种神圣信念加以布道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走向衰败。 “瀛海威”式的悲伤故事,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上演无数,人们开始明白互联网本身并不能革谁的命,不是因为互联网是项无用的科技创造,而是因为它的命题实在是太大了,通俗的讲它只是一种“原料”,或者说是一种“能量”,能用来做什么有无限的可能,正如电的应用,它能转换为光亮,也能转换为动能,甚至能作为信号传输,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将是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 互联网到底能做什么?互联网到底如何盈利? 互联网到底能做什么?这项新技术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而互联网到底如何盈利?互联网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要先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不可分割,应该合在一起考虑,如果互联网应用开发无从突破,盈利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互联网企业光烧钱不盈利,互联网能做什么就显得毫无意义。 中国互联网在经过引入初期的迷惘和困惑后,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增加、普及度提升、技术提升等)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其中门户网站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我们可以较清晰的看到互联网应用发展的脚印。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最初都以信息服务为主,提供搜索服务、目录服务,基本等同于互联网上的综合性新闻媒体,靠广告收入盈利,这种单一化的服务和初级盈利模式,一度使门户网站成为只烧钱不挣钱的资本游戏,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付费邮箱业务、网络游戏、点播业务、即时通讯、移动增值业务、电子商务等等,每一个新的应用板块都是潜在的利润增长点,而传统的广告盈利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各种广告平台不断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随着应用开发的多元性发展,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各大门户网站都相继宣布“我们开始盈利了”,互联网开始进入盈利时代。 互联网未来路在何方? 随着计算机逐步走入平民家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基础已经形成,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在摆脱了大环境的桎梏后,唯一需要突破的便是网络应用设计者自身的思维局限和创造力束缚。互联网在新时代中的“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开始迸发出耀眼的光华,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理论形成,而理论体系的形成本来就标志着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开始步入发展的正轨。目前的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几大趋势特点:平台化、个性化、专业化。互联网作为信息巨量、高速传播的媒介,发挥其需求和供给收集器的作用,利用这个平台能高效的提供中介服务,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发现做平台的巨大市场空间,从早期的阿里巴巴、携程网、卓越网,到目前火爆的团购网站其实都是根据这一理论设计的,而“平台优势”爆发出来的惊人市场空间让我们对互联网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商城在2010年11月11日的促销活动中单日交易额达9.36亿,同时,11月11日淘宝商城拉动当日支付宝交易创下1261万笔成功交易的新纪录,平均每分钟1万笔!如果9.36亿不够直观,那让我们再来分享一组数据,购物天堂香港一天的零售总额大约8.5亿,淘宝商城一天的销售额就超过了整个香港零售额近一亿元。2010年国庆黄金周,全北京128家商业企业,包括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城等在内,不过实现销售额7.3亿元。而截至目前,全国百货店单店单日销售的最高记录是一个商场一天1.2亿多元的销售额,9.36亿是是目前中国百货店单店日最高销量的7.8倍。而这一奇迹,发生在淘宝商城启动独立域名仅仅10天后;随着整个互联网市场的做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信息高速化消除了时空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差,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一大区别就是每一个板块只可能产生少数的优势企业,并形成垄断,这就迫使互联网市场进一步细分,开发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板块,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注定了互联网市场一定是个创意的大舞台,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而这些创意和新的商业模式又不断探明互联网未知的市场空间,这种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得互联网的整体市场越来越大,以至于让我们无法对其发展边界做一个相对准确的预估。 互联网除了在经济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外,在公共资源合理化利用、民众网络议政等领域也起到积极作用。医疗资源配置利用不合理一直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诟病,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大型三甲医院人山人海、拥堵不堪,而医疗配置条件并不差的社区医院门庭冷落、无人就诊。深圳某区社区医院基于互联网应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社区医院病人通过互联网由大医院专家进行网络会诊;大医院诊断后,通过互联网下放病人信息到社区医院,进行就近跟进治疗。同时,该社区医院还增加了针对性治疗的专项便携式仪器,当地居民在社区医院的看病率迅速上升,为医疗体系投资利用率提高做了很好的示范。 据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此外,上网设备呈多元化发展,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我们不禁要发出一声惊呼:“互联网时代真的到来了!”然而互联网未来发展之路绝不仅仅在于上网人数的增加,事实上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度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优势”突破传统行业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行业局限性等种种束缚,把“吸引眼球”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建立起自己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在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当我们再一次描述这种“科技力量”时,已不会像当年的“瀛海威”喊出那句:“我们从事的是影响中国人一百年的事业”,褪去当初的激进,显得更加理性和客观。互联网不是与我们无关,它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它也不是来革传统行业的命的(至少不是革所有传统行业的命),它是一种新工具、新手段带给我们新模式和新的可能。 |
来源: [2011/6/17 15:42:34]
|
|
|